如果朋友就是家暴者,我該怎樣幫助他?- 許添盛醫師
我們先回到陪伴的基礎理論,就是傾聽、支持、陪伴,傾聽的部分比較去問發生了什麼?為什麼?怎麼了?而不要急著批判,因為批判如果他聽得進去,當然就OK,聽不進去,你就不會是他的朋友了,所以很多這樣的一個家暴的個案,他就慢慢遠離了,這對一個家暴者並沒有好處。
另外,如果你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的素養,也許你可以幫助這個人去認識他的情緒,或是我們講溝通,因為一個會家暴的人,他一定不善於溝通,意思是如果吵架我會贏你,我還需要打你嗎?吵架如果會贏,我就不用出拳頭了,就是吵不贏你,就是他無法表達,所以怎麼樣能夠跟這樣的一個人建立一個溝通的管道,而表達出他的一個情緒,常常第一個要建立情緒的疏洪道。
那在進入有一點半專業的處理的時候,如何有一個離場機制,比如說我們在面對一個家暴的小孩,當他被父母刺激到他已經快要抓狂的時候,這時候我們就會跟父母還有跟個案建立一個遊戲規則,當我的情緒不對了的時候,請容許我可以離開現場,所以那時候大家要有一個默契,他已經快要受不了,要動手了,要給他一個逃生門,他去外面轉一轉,等情緒冷靜下來了,冷卻下來了,其實就會避免一個暴力的部分。
再來當然就是一個轉介的專業資源,因為大部分這樣的案例其實是不願意求助的,大部分的個案99%都會說,這是意外,我不是蓄意的,下次也不會再發生,那如果在專業的治療裡面,倒是有一個專業治療其實非常有效,譬如說你喝酒回家,你又在東唸西唸,現在你的太太跟你說,你為什麼這麼晚回家?然後我們來做這個戲劇的扮演,心理劇的扮演,你怎麼那麼晚回家?你是不是去跟女人鬼混?沒有,我哪有去,我就是去跟同事喝個酒,你沒有?你這個樣子還說沒有?你生氣了,你握拳了,你是不是要打我?你有種你打我啊!會不會打,會,我們就模擬情境,來模擬100次,100次他都會打,他就會知道原來他是會打的,這就是我剛講的,它會上升到意識層面。人不願意承認自己,人不願意自我面對,所以當他願意求助面對,在這樣的一個過程當中是一定會有幫助的,所以我覺得尋求專業的治療,包含我們剛提到很多跟童年過程、兒時的創傷都是有關聯的。
如果你是一個朋友,你如何醞釀,跟他建立一個好的關係,然後讓他願意接受求助,有時候我覺得,譬如這樣說好了,如果你不願意求助,你寧願冒上失去婚姻的危險嗎?還是你寧願冒上失去工作的危險?那如果你願意求助,也許一切都還可以慢慢往好的方向的道路走,所以我覺得一個朋友出於真心的關懷,也許某部分是能幫得上忙的。